综上所述,十堰市各类甘薯加工企业足额生产所需鲜薯40万t左右,而生产鲜薯的总产量在60万t左右,十堰市农户所生产的鲜薯大部分还是留作饲料和食用。由此可见,商品甘薯还远远满足不了甘薯加工企业的需求,缺口非常大,值得有关部门思考。
3甘薯产业存在的问题
3.1种植品种退化、单一
十堰市甘薯种植品种主要沿用20世纪60~70年代推广的老品种,品种退化严重,抗性差,产量低,品种单一。甘薯主栽区多种植淀粉型、饲用型品种,如徐薯18、胜利百号、豫薯7号。烤薯型品种只有北京533,特色经济型品种缺乏。
3.2生产力落后,栽培技术传统
十堰市甘薯种植区交通不便,耕种收获多为人力畜力,种植甘薯劳动强度大,栽培方法简陋,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力落后。尤其近年来,劳动力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多进城务工,留在农村的多是年老体弱者,文化水平低,种植技术科技含量不高,限制了甘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单产的提升。
3.3开发深度不足
甘薯含有的营养成分达上百种之多,广泛应用于饮食、保健、医疗卫生、工业生产行业。但十堰市的甘薯加工业仅局限于淀粉、粉条、发酵酿酒、饲料加工,附加值不高。精深加工的层次低,系列产品少,特别对营养丰富的甘薯茎叶利用更是少之又少。
4对甘薯产业发展的建议
甘薯适应性强,是新开垦土地理想的先锋作物,自然灾害时期理想的救灾作物,旱薄丘陵地理想的水土保持作物,新时期的经济作物,将来的生物质能源作物。十堰市边远山区山坡陡地较多,水源缺乏,种植甘薯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且不与其他优势产业果木、茶叶、烟叶等争地。甘薯梯级加工增值的空间很大,可以形成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业群体,甘薯产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因此,对甘薯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4.1制定甘薯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开发甘薯要树立大产业的思想,实行战略规划。一是要制定甘薯产业发展规划。建议政府在进一步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对十堰市发展甘薯产业作出指导性的规划,便于有序发展。二是要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建议主管部门把甘薯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来对待,加大扶持和支持力度,对种植大乡大镇大户、加工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推动甘薯产业的发展。三是要强化协调服务。建议主管部门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甘薯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要经常深入企业、农户和田间地头,为发展甘薯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指导和服务。
4.2成立甘薯品种培育的科研团队
要尽快引进、培育和改良品种。一是重点抓好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可分茎尖菜用型、药用型、烘烤型和加工型品种引进,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二是抓好高产技术攻关研究。试验示范电热温床集中育苗、不同土壤的扦插方法、测土配方施肥、安全贮藏等技术,促进甘薯单产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三是抓好技术培训。建立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样板,大力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提高科技入户率,提升农民种薯水平。四是加强科技与企业联合的力度,开发适合企业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
4.3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一是加强道路配套。在甘薯适宜种植区要加大村道、组道建设和田间机耕道的建设。甘薯属于“滞重货”,加上在成熟之后为防止糖化,必须立即送往加工厂,所以保证交通畅通非常重要。二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良好的种植环境,可以大幅提高甘薯的产量。甘薯虽属耐旱作物,但久旱或久涝,都会降低品质,不利于加工和贮藏。三是要具备粗加工的水、电和相关的设施。在种植面积达到200 hm2,且交通便利、相对集中的村可以兴办粗加工企业,粗加工企业必须有适宜的加工场所,必备的电力设施和充足的水源。
4.4优化发展模式建好基地
一是要建立样板基地。分乡镇交通条件、分产品用途建立甘薯不同用途示范样板,不断引进新品种开展试验示范,兴办新品种试验示范样板,确保优质品种得到推广和发挥效益。二是要全力以赴抓好种薯基地、种苗中心建设。繁种基地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可以提供优质种薯来源,种苗中心集中育苗可以提高繁殖系数,减少病虫害,保障农民的种植效益不断得到提升。三是优化甘薯商品基地发展模式。以企业为主导,采用“企业+基地+科研单位+农户”或“企业+合作社+科研单位+农户”的基地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抓好甘薯基地建设,实行区域合理布局,重点抓好一些适宜种植且有发展愿望的地方的甘薯基地建设,形成具有规模发展优势的甘薯基地,确保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料。
4.5扶持龙头加工企业
一是要支持现有企业抓好生产加工,开发薯类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建议有关部门、乡镇要给予甘薯加工业一定的帮助,使之能为全市甘薯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二是要合理布局,提高企业综合加工能力和效益。在甘薯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各方面比较效益有所提高的情况下,要因势利导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切忌无序竞争,挫伤农民、企业的发展积极性。三是要抓好现有企业的提档升级,实现甘薯深加工向多元化和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漱韵,刘庆昌,李惟基.甘薯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 赵秀玲.甘薯的营养成分与保健作用[J].中国食品营养,2008(10):7-9.
[3] 夏春丽,于永利,张小燕.甘薯的营养保健作用及开发利用[J].食品工程,2008(3):28-31.
[4] 徐敏.人体自由基与衰老的关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3):289-290.
[5] 吴雨华.世界甘薯加工利用新趋势[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5):23-26.
|